《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这也是第一个获批的省会城市总规。9月19日,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首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通报和解读。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规划》为南京谋划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格局,并做出战略部署,到2035年,我市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
“《规划》是对南京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实现了‘多规合一’。”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何流对获得批复的《规划》内容做了介绍。
国务院批复南京市城市性质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务院批复南京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学技术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为耕地保护划定底线年,南京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7.9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6.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92.53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服务构建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引领南京都市圈现代化建设,加快江北新区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全域国土空间格局。打造环中心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环,优化北部岗地平原、南部低山平原与西南两湖特色农业地区,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构建“1个中心城区、3个副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拥江发展的高能级辐射地区,其中江南主城作为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品质宜居城区,江北新主城作为江北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区和南京辐射带动苏皖区域的重要功能承载区。
《规划》提出服务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圈层、组团”式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划定产业园区、产业社区两类工业用地控制线年全市保障工业用地不少于300平方公里。实施工业用地“增留转减”策略,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布局优化。
《规划》提出以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为原则,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世界古都杰出代表、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目标。重点保护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加强历代都城格局、明孝陵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规划》合理地布局城市公共开敞空间,重点加强沿山、沿江、沿湖、沿城墙等区域天际线管控。发挥南京山、水、城、林融汇一体的特色,彰显古今交融、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规划》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巩固提高禄口国际机场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规划“八向十二线”的高速铁路网,“两环两横十四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加快发展江海联运和长江转运港区共同构成的现代化港口群,提升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服务能级。实现半日内通达全国,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目标。
《规划》在城市地区构建以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地区级中心为主体,以15分钟生活圈为支撑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在乡村地区推进新市镇和乡村社区两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要求。以建成全国领先的安全韧性城市为目标,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斌表示,《规划》将引领南京“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他强调,本轮《规划》是南京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蓝图,进一步明确了近、中、远期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
陈斌表示,《规划》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构建了城市功能、产业升级、人口集聚良性互动机制。如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建立增量与存量、流量、绩效相挂钩机制,全市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35%;以“田园城市”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避免城市过度蔓延;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跨区域、跨板块流动。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何流介绍,针对以新街口为中心、半径40千米范围的高度城市化区域,我市从始至终坚持“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空间组织原则,“中部都市”延续了这一格局。南北田园,则是要探索在特大城市周边如何建设一个世界级城市乡村田园地区。未来,要逐步优化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强化江北新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我市在《规划》中提出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引领南京从“滨江”走向“拥江”。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郑晓华介绍,中心城区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构成,其中,江北新主城按照不低于江南主城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标准,高质量营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将着力发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门户作用。六合、溧水、高淳3个副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产城融合的区域性节点城市,成为南京高水平发展的增长极。禄口、柘塘、龙潭、龙袍、桥林、板桥、滨江、汤山、淳化9个新城,重点加快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轨道交通用地保障,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此次国务院在批复中,特别提到要“强化江北新区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郑晓华表示,依托南京北站、马鞍机场、西坝港区等构建高效一体的对外交通枢纽,完善快速路网及骨架公共交通系统,强化沿江轴向和跨江方向主要客流走廊的轨道覆盖;推动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要素落位,加快江北创新核建设,以强平台、大载体保障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升级,高质量营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促进江北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布局,参与共建世界级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同时引领南京都市圈北部协同发展,提升服务和辐射安徽、苏北等地区的区域中心能级。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政交通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在本轮规划中,南京加强全球链接,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航空上,巩固提高禄口国际机场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规划四条跑道,远景预留第五跑道,着力打造长三角西翼重要的国际性航空门户枢纽。在铁路枢纽上,规划“八向十二线”的高速铁路网,完善南京南站、南京站、南京北站国家级铁路枢纽体系,实现与京津冀、粤港澳等重要城市群的高速畅达。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上,南京规划高速铁路干线千米,普速铁路干线千米;建成以长江航运为主干,芜太运河、秦淮河等内河航运为补充的水运体系;构建“两环两横十四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一体化高快速路网格局,构建280千米的“都市圈大外环”,未来“环内”实现高快速路网一体化。发达的交通,让南京实现半日内通达全国,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1.5小时通达省内城市,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