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再度震撼全球!继神舟十八号顺利“登天”后,我国即将迎来今年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
据央视报道,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底实施发射,这也代表着执行此次太空任务的三位宇航员也将亮相。
最关键的是,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肩负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任务,甚至能够说是关系着未来全人类的命运。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2024年10月22日 关于“神舟十九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的报道
“高活跃”时期、“双保险”策略,这些词最近频繁出现在关于中国空间站的新闻报道中。
随着神舟十九号的即将发射,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空间站这次又要搞什么大动作?
说出来可能有点凡尔赛,但中国空间站现在确实是“高产”的代名词,各种科学实验项目一个接一个,成果多到数不清。
但这只是开始,中国航天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因为中国航天的下一站很可能就是月球了!
虽然大家可能在科幻电影里见过“月球基地”:巨大的玻璃穹顶下,植物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月球表面基本上没有大气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月球表面直接暴露在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威胁之下,这导致月球表面的温差白天可以高达127℃,而夜晚则会骤降至零下183℃。
极端的温差、强烈的宇宙辐射,还有各种你想都想不到的太空“天气”,要在月球上建个能住人、能工作的地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传统的建筑材料显然不足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材料问题,普通的砖头肯定不行,得找到一种既结实耐用,又能抵御各种恶劣环境的材料。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自主研发的“月壤砖”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月壤砖”就是用月球土壤的材料烧制而成的。
再经过特殊工艺烧制后,“月壤砖”的强度、抵抗腐蚀能力和防辐射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能够很好的满足月球基地建设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月壤砖”的原材料就地取材,这将大幅度的降低月球基地建设的成本和难度。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也可以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建造月球基地,那将极大地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
如果“月壤砖”在空间站经得起一系列的考验,那未来我们真的有可能用这种“中国制造”的砖头,在月球上盖房子!
当然,航天任务从来都是高风险的,为了确认和保证万无一失,中国航天这次祭出了“双保险”策略:在神舟十九号执行任务的同时,神舟二十号已经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救场”。
“发一备一”,这在国际航天界可是相当少见的,毕竟发射一艘飞船要花多少钱,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没什么比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更重要,除了“月壤砖”项目,神舟十九号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看点,那就是中国空间站的轨道调整。
为什么要调整轨道?说白了,就为了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空间站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一直在升级,变得更大更强。
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从现在的3个舱段扩大到6个舱段,这将明显提升空间站的整体性能,为更多科学实验和国际合作提供可能。
轨道调整也是为了配合神舟十九号与空间站的对接,这次神舟十九号将采用一种全新的对接模式,叫做“径向交会对接”。
这种对接方式比传统的“后向交会对接”难度更大,对空间站的轨道精度要求也更高,于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对接顺顺利利地进行,提前对空间站的轨道进行精确调整就显得很关键。
“月壤砖”、“径向交会对接”,这些只是中国空间站“高活跃”时代的冰山一角,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必将在月球上建造起更安全、舒适的“太空之家”。
从一开始,中国就明确说,欢迎世界各国参与到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利用中来,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共享空间探索成果。
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美国。
最关键的是,国际空间站将在2024~2028年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唯一的“人类家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2021年“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升空,中国航天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我们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航天从始至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从不盲目追赶,也不依赖任何国家。
最后,相信中国航天将继续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主要信源:1.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 2024年10月22日 关于“神舟十九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的报道2.原文登载于北晚在线日 关于“杨利伟透露:神舟十八和十九号六名航天员已确定”的报道3.原文登载于北京科协 2024年02月05日 关于“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已定!会有女航天员吗?会有国外航天员吗?”的报道